昨天,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了《上海改革开放40年民生成就专题系列报告》。其中提到,本市就业规模40年增长96.6%,就业结构不断优化,就业格局稳定。
三产从业者比重达65.5%
数据显示,40年来,上海就业规模不断扩大,从业人数从1978年的698.32万人增至2017年的1372.65万人,增长96.6%。同时,伴随经济转型升级、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,上海就业结构逐步优化,就业格局更为适应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定位要求,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,第二产业比重稳步回落,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提升(从1978年的21.6%升至2017年的65.5%)。
“十二五”以来,上海就业状况持续向好,每年保持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左右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1-4.2%,既维持了经济的活力,也保障了民生的稳定。
居民收入增速跑赢人均GDP
40年来,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。2017年,上海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596元和27825元,扣除价格因素和不可比因素,实际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0倍和12倍,年均实际增长7.9%和6.6%。
从增长趋势看,居民收入增长趋势基本与经济增速保持同步,稳定性不断提高。2011年-2017年,扣除价格因素,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年均增长6.7%;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年均增长7.5%;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幅均高于同期人均GDP的年均增速(6.3%)。
改革开放以来,上海把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。近年来,随着上海“9+1”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健全,覆盖低保、低收入、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梯度救助体系基本形成,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速已高于全市平均水平,2015年-2017年,上海20%最低收入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为10.7%,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,困难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态势愈发明显。
最低工资标准全国最高
报告指出,上海已逐步建立起“全覆盖、保基本、多层次、可持续”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。
上世纪90年代以来,上海开始建立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度,从1993年开始每年(除2009年)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。2017年上海职工最低工资已提高至2300元,为全国最高,是1993年的11倍,年均增长10.6%。
1993年,上海在全国率先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1994年,又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。2015年,上海将两者合并,使社会救助制度在政策体系和救助标准上全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。至2017年,上海城乡最低生活标准共上调20次,提高至970元,是1993年的8倍,年均增长9.4%。
在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的同时,上海社会保险覆盖规模也不断扩大。2017年,上海基本养老保险(城镇职工+城乡居民)参保人数达1627.05万人,比2011年增长19.1%;上海基本医疗保险(城镇职工+城乡居民)参保人数达1841.41万人,比2011年增长15.7%。
服务型消费成“领头羊”
数据显示,2017年,上海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42304元和18090元,分别是1978年的118倍和94倍,年均增长13%和12.3%。在消费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,上海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。改革开放前期,上海依次跨过温饱型、改善型消费阶段,“吃、穿、用”类别消费占比较高;新世纪以来,上海居民消费逐步向“住、行、医、育、乐”等类别转移,发展型消费需求得到释放。2017年,居住类人均消费支出13709元,比2000年增长13.4倍;交通通信类人均消费支出4058元,比2000年增长4.8倍;医疗保健类人均消费支出2602元,比2000年增长4倍;教育文化娱乐类人均消费支出4686元,比2000年增长3倍。而同期食品、衣着、生活用品类消费增幅在1.7-2.3倍之间。
报告指出,如今,居民消费呈现向品质型、便捷型、享受型发展的新一轮升级趋势。据问卷调查显示,服务型消费有望成为消费升级的新“领头羊”。在受访者表示会增加消费的项目中,旅游、文娱、便捷服务成为最大热门。其中,周边游、国内游、景点、游乐园、电影、快递物流、外卖等项目占比均超过60%。
来源:劳动报
近期评论